
老人临终坐“救护车”,行程3公里却收费1800元;花费1.3万元恒汇证券,32岁女子却在“救护车”上供氧不足并死亡;病重的母亲坐上“救护车”后遭遇半路加价,“不加钱就不走”……近年来,关于“黑救护车”宰客的新闻频频刺激人们的眼球。
这些多由面包车改装而成的"救护车",外表喷涂急救标志,内里却缺乏专业医疗设备,更没有合格医护人员随行,它们长期在医院周边活动,通过散发小广告、以低价诱骗患者上车,然后在转运过程中坐地起价,甚至延误患者治疗并致人死亡。
一个个案例背后,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: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患者对于非急救转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。无论是危重病人转院、康复期患者转至疗养机构,还是临终老人希望回家,都需要专业的转运服务。

救护车医疗设备/图源:视觉中国
然而,正规救护车受限于《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》等规定,往往不能用于非急救服务,导致供需严重失衡。目前全国仅10余个城市建立了非急救转运体系,远远无法满足患者需求。
当“医院不安排救护车”成为常态恒汇证券,患者家属在紧急情况下只能选择“黑救护车”,沦为不法商家的“俎上鱼肉”。
“黑救护车”屡禁不绝,监管的碎片化与乏力是重要原因。这些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车辆,其监管涉及卫健、交通、市场等多个部门。多头管理本应形成监管合力,在实践中却常演变为“三不管”,使“黑救护车”得以在监管缝隙间自如穿行。
究其原因,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空白。卫生行业标准《救护车》为非强制性规定,针对非急救医疗转运行业,全国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。对违规挂靠、非法改装等行为,缺乏具体罚则。卫生部门无权处罚非法营运行为,运管部门仅管理普通营运车辆,对特殊服务车辆缺乏监管依据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民营医院为“黑救护车”披上“挂靠”的伪合法外衣,允许个人“挂靠”运营,而医院未建立有效监管机制,导致车辆长期脱管。这种“伪合法化”进一步增加了监管难度。
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公安部、交通运输部、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,印发了《关于开展非法救护车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》,决定开展为期一年的非法救护车专项整治工作。
此次整治明确将针对登记注册为“救护”类的机动车辆,以及非法提供院前医疗急救和医疗照护转运服务的非“救护”类车辆(即“黑救护”)。
这一联合行动直面民生痛点,回应社会关切,展现了多部门协同治理的决心。然而,要根治“黑救护车”乱象,我们还需深入探究其滋生土壤,“疏堵结合”,构建长效机制。
此次六部门联合整治体现了“堵”的决心。要求所有正规救护车喷涂二维码,扫一扫即可验明正身;建立全国救护车动态数据库,向社会开放查询;明确非急救转运的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,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……这些都是必要之举。但若要根治乱象,关键在于正视并满足庞大的非急救转运需求。
首先,应健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。要么全国一盘棋出台统一的规范标准,要么将政策制定权限下放到各省并建立问责机制。在车辆、设备、人员等方面建立清晰行业标准,为市场准入和监管提供依据。
其次,建立有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。明确卫健部门牵头责任,建立跨区域跨部门案件线索移送与快速处置平台。卫生执法部门发现“黑救护车”后,应及时将线索移送公安、交通、市场监管等部门,形成闭环管理。
最重要的是,扩大合规服务供给。借鉴广东、江苏、山东等地经验,向优质社会资本有序开放非急救转运市场。通过引入竞争机制,让国有和民营企业凭借安全、规范、高效的服务同台竞技。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,允许经营主体适当盈利,激发市场活力。
目前,北京已建立了可供预约和验证的统一非急救转运服务平台,青岛成立了社会化非急救转运平台“96120”专线,杭州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服务全程可追溯……当正规服务能够满足需求时,“黑救护车”自然失去生存空间。
此次专项整治是一个重要起点。我们期待通过为期一年的集中整治,不仅打击非法行为,更能推动非急救转运服务的规范化、市场化发展。让每一份转运需求都能获得妥善回应恒汇证券,让“黑救护车”失去生存土壤,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,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。
开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